在人工智慧時代定位自我
Be AI in the era of AI
( Life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ra: Be An Individual )
各位陽明交大第三屆畢業同學、家長,以及來自我們友邦 Ambassadors and Representatives of Eswatini, Philippines, and Somaliland,
還有今天受邀致詞的貴賓姚仁喜建築師、招允佳院士,大家早安,大家好。
每年我都受邀出席許多場合,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陽明交大的畢業典禮。
今年多個校區畢業典禮同一天舉辦,再怎麼困難我也要親赴現場看著你們畢業,因為這場典禮是你們的成就,也是師長們的驕傲。
每年此時我都認真思考該分享什麼給畢業生,讓你們帶出校園。
人工智慧是今年最夯的議題,有同仁建議我:「何不乾脆用AI寫一篇畢業致詞稿?」
我聽了覺得真是一個不錯的主意,所以也趕上潮流請ChatGPT幫忙。
不得不說AI的文筆果然令人驚艷,不到一分鐘就準備好一份四平八穩的講稿。
這是我與ChatGPT的第一次親密接觸,不過深思熟慮後,我還是決定自己準備今天的內容。
為什麼呢?AI的內容不是很完美嗎?不過我卻越看越奇怪,它好像少了什麼。
我這才恍然大悟,原來完美的背後少了人,少了人性的溫度,這也是我今天想跟你們分享的主題。
我這麼說並不是要你們拒絕AI,相反的我們應該不要懼怕外在的變化,保有自主學習並加深移動力。
因為歷史告訴我們,科技不會取代任何人,但掌握科技的人會取代沒有科技能力的人。
不過,產出文章終究跟產出打動人心的文章,是全然不同的事。
陽明交大的學生每一位都是電資工程、生藥醫學的佼佼者,在ChatGPT橫空出世前我們早就很習慣將AI應用在熟悉的領域,甚至我們自己就是AI的開發者。
但就像我的經驗一樣,AI時代更顯得人性溫度彌足珍貴。我相信這也是AI無法取代人類的地方。
因為有著人性的溫度,所以醫學不只是依循準則,更多了醫病的互動與關懷;
因為有著人性的溫度,所以電資不只是冰冷程式,更多了科技來自人性的實踐;
因為有著人性的溫度,所以理工不只是數理模型,更多了探究自然世界的真理;
因為有著人性的溫度,所以人社不只是象牙論文,更多了永續社會的追求。
生醫領域的師生應該對Francis Galton不陌生,他是優生學創始人,事實上eugenics這個字就是他開始使用的。
受到他的親戚達爾文適者生存的啟發,Galton期望能透過鼓勵生育優良遺傳特徵,達到擴大優良人種的願景。
然而這種立意良善的想法,演變到最後竟然變成納粹執行種族清洗的理由,如今優生學這個字眼反而帶有貶意。
可見科學研究如果不考慮人性,最後並非都是朝向善的方向發展反而可能危害社會。
這也是當年DNA解碼後,科學家在Asilomar會議一致同意暫緩使用DNA重組技術生成不同物種的原因。
相信大家都聽過矽谷電晶體之父William Shockley的故事。
這名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成功讓電子元件從真空管到電晶體時代,他在舊金山灣區附近開設公司造就了今日的矽谷。
這樣的成就卻沒有辦法掩飾他人性上的弱點,他與最初發明電晶體的同事交惡,
公司管理缺乏人性造成八名優秀人才出走,也就是著名的八叛徒,這八名叛徒包含後來英特爾創辦人、摩爾定律的發明人Gordon Moore。
晚年的Shockley更是顯示出種族歧視,輕蔑特定人種。以上種種都顯示一名優秀的科學家缺乏了人性該有的溫度。
在人工智慧時代該如何自我定位,我們身處在AI時代不要迷失在AI的世界,更應該保有人性該有的溫度,這是我對今年畢業生的期許。
AI不只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,人工智慧更是喚起我們Be an individual (Be AI)的自我意識。
我相信AI時代的到來會讓我們重新思考人文博雅,這是我一直強調也是陽明交大每一位學生都應該具備的內涵,更是高等教育最初的根本。
Be AI:我們能夠相互關心、支持和愛護,這是人性中最溫暖的特質。
Be AI:我們能夠體驗到種種情感,包括痛苦、悲傷、喜悅和愛。這些經驗讓我們成為更完整和豐富的人。
Be AI:我們有激情和渴望,驅動我們前進,追求更好的生活和更高的目標。
Be AI:我們的創造力與風格,是機器永遠無法取代的部分。
定位自我,人工智慧才有意義,與其說AI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縮寫,我更認同它是An Individual的簡稱。
我對科學有信心,也對人性有信心。日前CNBC盤點AI世代應具有的十大素養,包含:
-
分析能力(Analytical thinking)
-
創意思考(Creative thinking)
-
靈活彈性(Resilience, flexibility, and agility)
-
自我驅力(Motivation and self-awareness)
-
好奇且終生學習(Curiosity and lifelong learning)
-
科技素養(Technological literacy)
-
信賴與專注力(Dependability and attention to detail)
-
同理與傾聽(Empathy and active listening)
-
領導與社會影響(Leadership and social influence)
-
品質管理(Quality control)。
我自己也在持續學習,與今年的畢業生共勉之。祝福今年的畢業生「以終為始,發明未來」,創造一個更加美好更有意義的世界。
最後我必須強調,這篇致詞的內容來自一個人,而不是ChatGPT。